饮食常识Manual

什么是欧洲(十三):欧洲富裕密码

2025-02-03 09:34: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五金一般概率会有一个认知误区,世界上但凡发达地区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欧洲人普遍富裕,且贫富差别不那么明显,似乎人人都有钱有闲。相比之下美国尽管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但贫富差别大,福利差,连最起码的全民医保都无法做到,无家可归者也很常见。

  的确,美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独特的存在,建国历史短暂,相当长时期内人口构成主要以外来移民输入为主,大部分财富流向少数富人,突出表现为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的社会极化现象,呈现出与欧洲不同的社会状态。正如美国参议员卢比奥在国会发言时指出的那样:“美国的体系正在高度……。一边是企业利润屡创新高,一边是铁锈带成百万的蓝领工人失去工作,失去收入。”

  对比欧美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异并非本章的重点,而是为了引出为何欧洲会出现和美国不同的高工资、高福利、少工时的整体富裕表现。欧洲目前的状况远不是资本主义前期工人一贫如洗,资本家挥金如土那般阶级分化严重、矛盾冲突激烈的常见景象。

  百姓富裕的标准一路从冰箱、汽车、大房子,再到如今的阳光、沙滩、游艇和雪山,欧洲社会始终领跑并享受着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梦境中的富裕与悠闲生活。对其他人而言,整个欧洲的画风就好似人间天堂一般令人“羡慕嫉妒恨”。

  西方教科书对此有多种解释,比如思想的解放,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科学技术进步,人民勤劳等等。然而,西方有意无意回避甚至掩盖另外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国际竞争中的先发优势,以及与工业相伴而来的殖民掠夺,包括向殖民地进行的大规模人口转移而得以实现社会进步的事实。

  英国早期在全球“波澜壮阔”的日不落殖民活动使得英语占据先发优势成为如今的世界语言,如同微软操作系统领跑全球数字领域跑道的情景一样,别的语言不要再想有机会与他们“平起平坐”。

  欧洲历史上法语一直是文化、高贵、优雅的代名词,各国宫廷贵族都以会语为荣。然而法国在近代与宿敌英国的全球殖民竞争中总是“慢半拍”,法语就这样被无情挤出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赛道。

  美国与苏联是冷战阶段剑拔弩张的敌手,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双方差点进入你死我活的核战边缘。谁曾想十个月不到的时间,双方竟出人意料于1963年7月25日伙同英国共同草签《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联手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注1)。仅一周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揭露三国企图通过条约巩固自己核垄断地位的司马昭之心,并建议全世界所有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

  一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一举突破了美英苏在掌握先发核优势地位之后采取“抽梯子”手段以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企图。毛主席对于美英苏试图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阴谋一贯持不屑的霸气与蔑视态度。1965年5月挥就《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将这种霸气与嘲讽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例子是环境领域。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科学家都认同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为此需要全人类携手减排拯救地球。但客观的事实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寿命可长达50-200年,可见大气环境的恶化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几百年间大规模排放累积所致。今天发展中国家刚要起步就被“名正言顺”踩了刹车,使得欧美“占绝”了工业先发优势的所有好处,后面跟随的国家只能明着吃哑巴亏。

  十多年前家父在给研究生讲课编写的视频讲义《角力哥本哈根》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排放总量最大的二十个国家中G8成员一个不缺(当时包括俄罗斯),人均排前的十位是G8+澳大利亚+沙特。

  就是说现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排放所致。中国和印度的总排量也相当靠前,但问题在于排放的性质上发达国家属‘奢侈排放’,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属于‘生存排放’。发达国家减排充其量丢掉一点奢侈,而强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排,无异于给初生的婴儿断奶。”(注2)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谓先发优势,就是先登顶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而随时抽去梯子,让后面的人永远在后面。

  以上西方在语言、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只是西方诸多优势中的几个例子。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具有完全相同的逻辑,一旦领先就具备和享有先发优势的巨大红利。领跑的总能按自己的需要调整发展节奏和引领前进方向,同时有办法明里暗里阻碍跟跑者超越的步伐。

  与上述先发优势原因并存的,且始终为西方所讳莫如深的,绝不止有意忽视自家二氧化碳排放老账的“小心思”,还包括自15世纪末至20世纪下半叶近五百年时间跨度里欧洲国家对于世界各地无死角的殖民掠夺所形成的原始积累,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供养欧洲“弹丸之地”少数人口的富裕。换句话说,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先发优势完全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

  英国19世纪每一个小学生都学习的诗歌《大汽船》语带自豪地告诉世人欧洲是如何依靠舰炮进行殖民掠夺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和推高国内民众普遍富裕的结果:(注3)

  这其实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及铁一般的因果关联,欧洲百姓的富裕显然并非出自于欧洲本身的天然资源或“人种”优势,而是欧洲被全世界资源集体“供养”的独特生态,以及欧洲人口通过殖民大量向外转移而极大改善欧洲本土人口结构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所致。后一条稍加论述就能明白。

  1949年中国人口约5.4亿,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欧洲同期人口为6亿,领土1010万平方公里。二者人均领土面积大体相当。然而到2022年中国与欧洲人口数量分别为14.1亿和7.4亿,中国人口几乎是欧洲的两倍。从资源角度也可以说,欧洲人均可享受的土地资源是中国的两倍,这还没有考虑中国可农耕的宜居土地比欧洲少太多的现实。

  从以上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能够知道为什么欧洲的环境可以那么好,到处是绿地赏心悦目,人人保持友善距离,既文明礼貌又面带微笑。而中国首先需要做的是用有限的土地填饱肚子。中欧社会现实的对比正应了春秋管子所说的那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问题是为什么欧洲人口增长相比中国差那么多,要知道中国在1970年代就开启了只生一胎的计划生育国策?这里就不得不说七十多年来欧洲始终存在大量人口向原殖民地国家转移的事实,成为导致欧洲人口表面增长缓慢的因素之一。

  假设将这些年及之前欧洲对外殖民转移至美洲、大洋洲相应增长至今的约9.4亿人口都“召回”欧洲老家(注4),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亿多跃增至可怕的17亿数量级。可以脑补一下,外挂式火车的画面将从印度完整复制到欧洲,那时的欧洲哪里还能有什么遍地青草、温文尔雅与岁月静好!

  若论勤奋,欧洲人并不比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更据优势,起码和“人种高贵”没有关系。欧洲整体的富裕相当大程度依赖四百多年来欧洲在世界各地超大规模的奴隶贸易,仅在非洲就造成上亿人口的损失(注5),以及在各地对原住民奴役、掠夺、压榨基础之上堆积起来的物质基础。注意,这里的“原住民”不仅指一般所说的美洲印第安人,而且包括所有在自己本土上已生存成千上万年时光的亚洲人、非洲人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人。

  以英国领衔对中国发动的两场鸦片战争,以及后续一系列殖民侵华战争为载体,一众列强带给中国的是鲜血、鸦片与苦难,掠走的是白银、香港和海参崴。最直白的证据是,作为欧洲引以为傲遍布各地的博物馆里存放和展示着数不胜数从非洲、亚洲、美洲等地掠夺、偷窃、欺骗而来的文物,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博物馆里鲜有欧洲文物展出。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证欧洲殖民的强盗本质。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资产阶级与本国无产阶级的对立已达到空前的高度。经济危机、、武装斗争层出不穷,资本家的实际利益同样受到社会动荡的反噬。在此背景下资本开始调整策略,采取逐步笼络和“收买”本国工人无产阶级的办法,提高收入、减少工时、增加社会福利等等,将剥削的重心转移至广大海外殖民地,这样的做法的确取得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不俗”效果,本国的普通工人、民众也乐得坐享其成。英国《大汽船》诗歌即是欧洲普通百姓分享国家海外殖民红利的最直白说明。

  如今的欧洲普通民众依然继续享受着几百年来躺在殖民地原住民血汗与白骨之上创造的高发展、高福利先发优势。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欧洲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只因上述黑历史涉及国家的颜面,以及与如今欧洲高举的“”价值观相悖的尴尬现实,切断和否认欧洲殖民历史与如今国家富裕之间的关联,就成为了欧洲从国家到百姓必须坚守的正确话语标准,同时理所当然对世界其他国家重提和“歪曲”这种由老祖宗“凭本事弄来”的家底举动,都条件反射般抱有深深的敌意。

  以上论述了欧洲发达富裕的深层原因,同时也可以扩展回答本文开头提出一般人头脑中固有的发达地区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认知误区。全球一百九十七个主权国家中除五个实行社会主义、六个为君主国家外(注6),其余绝大部分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

  在这些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中,以GDP人均二万美元为标准,发达国家约三十多个,约占资本主义国家总数的16%。这其中除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亚洲国家外,其余都是欧洲国家或由欧洲移民组成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发达与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无必然因果关系,却与历史上是否存在殖民扩张,掠夺过其他国家资源并占据先发优势地位关系极大。

  发达国家包括欧洲老牌帝国,美加奥新五眼联盟,亚洲韩日新加坡三国。其中韩日有赖于美国的输血扶持,唯一有研究价值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数靠自己努力发展起来的新加坡了(参见笔者《美丽的胡姬花》一文)。

  另外,发达和富裕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世界上存在一些超级富裕的国家,如摩纳哥、卡塔尔等,其人均GDP分别达19万和5万美元以上,妥妥的富豪国家,但从综合国力看并不属于发达国家。至此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所谓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国家发达富裕的认知并不符合事实。

  这种认知误区的产生基于以下两种现实。一是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作用,这种在冷战背景下形成的不同阵营相互攻讦的做法并不高明却行之有效。西方媒体对于有关俄乌冲突的误导性宣传内容之一是,“全世界都在反对俄罗斯,而中国却站在俄罗斯一边。”

  对此观点稍加分析就知道,真正反对俄罗斯的国家集中在北约及美国传统盟友如日韩等三十几个国家,而“世界”由近二百个国家组成,以20%不到的国家数量用来代表“全世界”显然是不恰当的。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曾明确指出:“世界85%的人口并没有加入制裁俄罗斯。让我震惊的是,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事实。”(注7)什么是欧洲(十三):欧洲富裕密码

搜索